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转载:【改革进行时】民航学院:干在实处,迈向国际化
文/侯美丽    访问量:1216   发布时间:2016-10-17


民航学院扎实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国际合作交流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全球化不断推进,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已成为高校争创“双一流”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我校自校内综合改革以来,学院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发展权,如何走出去,迈向国际领域是每个二级学院必须面对的课题。民航学院精准定位,开拓眼界,创新思路,在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国际化之路。

理念与规划

 国际化到底是一句随大流的口号还是要实实在在去搞?面对一片炽热的国际化潮流,民航学院经过通盘谋划,认真分析,坚定明确了国际化办学思路,并加足马力前行。

 院长胡明华告诉记者,民航学院走国际化办学道路是由我国民航业的发展需求和民航学院发展现状与目标决定的。民航是一个开放式、国际化行业,中国民航事业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放办学、国际合作是必然的要求和趋势。再看民航学院本身,虽然只有23年的发展历史,但目前在校生已达3400余人,是我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而教师不到100人,其中教授只有17人,生师比的严重不匹配、教授及高层次人才的的缺乏难以适应高水平办学和双一流建设的需要。不实施国际化,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学院发展就会陷入瓶颈。“我们开展国际化工作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中心,与国际一流院校对接,瞄准海外顶级专家学者,引聘进院,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提升学院国际影响力,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胡明华认为,实现国际化的核心任务是要有国际“高人”。

 2014年5月,民航学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组,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组员由各系有出国经历、热衷并擅长与国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的青年老师组成。在工作组的统一协调下,举全院之力全面获取高层次人才信息,关注国际顶尖学术领域人才,积极抢占高层次人才资源,将国际化理念充分拓展到学院每个教师心里。今年9月,学院又专门任命了在国际化工作中作用发挥突出的青年教师王艳军为院长助理,进一步深入推动和落实学院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聘及国际学术平台建设等方面工作。

落实与执行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关键在于人才信息的获取,也是最大的难题,民航学院通过聚焦攻关、招聘宣传、出访洽谈等方式招揽人才。

 “结识学术大腕们首先从拜读其学术论文入手,研究对方关心的热点,然后积极沟通,在交流中让对方感觉在被真诚地关心和关注,与对方产生共鸣从而获得认可”,这是王艳军老师在工作组会上分享他如何大胆主动结识国际知名学者的经验,像这样探讨高层次人才信息获取办法和渠道的会议,经常会不定期召开,组员们分别聚焦国际大腕并追踪攻关。

 为扩大民航学院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同时便于在外进修老师开展宣传工作,学院专门制作了英文宣传册,囊括学校及学院的发展概况、引聘政策、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及科学研究环境等内容。经过广泛宣传,学院不断收到来自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荷兰代尔伏特理工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和丹麦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博士应聘简历。对于引进的海归博士,学院要求他们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外,还鼓励其帮助学院再引进高层次人才,产生滚雪球效应,在学院形成高层次人才引进链。

 引进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光靠等不行,民航学院主动出击,派出三大招聘团,由相关院领导“挂帅”带领部分老师,奔赴欧洲、美国、澳洲进行宣讲。去年8月,胡明华在新加坡与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Amedeo Odoni教授进行了初步会谈,双方表达了相互合作的愿望。Odoni院士是国际民航运输领域的泰斗,曾任交通运输领域顶级期刊《Transportation Science》主编,获得管理科学与运筹学协会交通科学领域终身成就奖,在交通运输领域、管理学领域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争取到这位国际牛人,民航学院迅速与学校汇报相关情况,学校高度重视,今年1月寒假期间,黄志球副校长带队专门赴美拜访Odoni院士,真诚探讨深入合作事宜,最后商定以聘请其为民航学院名誉院长的合作方式,快速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民航学院还鼓励教师积极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争取主题发言机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提升学院影响力和关注度。同时,主动发起国际学术专题研讨会,今年4月,主办召开了第一届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国际研讨会,增强了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氛围,向世界展示了我校在航空运输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

成果与效应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学院的不懈努力下,民航学院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突破进展。已有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AmedeoOdoni教授,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Washington Ochieng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ark Hansen教授等多名国际著名民航领域的学者加盟我院。Ochieng教授成功申报进入江苏高端人才百人计划,Mark Hansen教授成功申报进入国家外专高端人才计划。此外,还引进了一名乌克兰籍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比利时根特大学等多名优秀海外博士。

 对于来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民航学院实行以服务为导向的管理模式。配备专门的办公室和专门学术秘书,协调师生交流,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如何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联合申报国际合作课题和科学研究方法等进行研讨,工作安排精细到每天的每个小时。“很开心来到南航大工作,这里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友善的人文环境,我将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学术思维、研究方法及学术资源分享给大家”,Ochieng教授十分满意民航学院为其创设的工作平台,迄今已经为教师们修改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并陆续投递国际顶级期刊。1985年出生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青年才俊韩科,与Ochieng教授在同一个研究中心工作,拥有两个美国自然基金,一个欧盟基金,一个欧控基金项目,8篇SCI论文在交通运输学科世界顶级刊物发表,已受聘为我校特任研究员。“从与Ochieng教授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在民航学院工作期间的忙碌和充实,他经常和我说起这里的工作生活情况,所以我便期待加入这样一个集体”,因为口碑效应,韩科追着Ochieng教授的步伐选择了加盟民航学院。他到校后很快便进入了工作角色,目前已与很多老师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合作关系,并且正在产生系列学术论文。

 有了国际顶尖人才作依托,学院的高水平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也不断深入,与外方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渠道。联合德国国家空管公司(DFS)成立了中德飞行流量管理技术联合实验室,组织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开辟了与国际知名科研单位合作的新途径;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筹建“中英空中交通联合实验室”;承担与美国波音公司等单位的国际科研项目;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德国国家空管公司、新西兰国家空管公司等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促进民航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目标与未来

 前不久,民航局空管局车进军局长走访我校指出,中国民航拥有全球最庞大最复杂的数据库资源,对国际民航有着巨大的合作吸引力,走国际化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他高度肯定民航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举措和成果,并勉励民航学院大步走向世界,这席话语更加坚定了民航学院深入推进国际化办学的信心和勇气。

 从发掘人才信息到引进到使用,民航学院摸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总结发现了很多尚需完善的地方。随着国际化工作的稳步开展,不再是三三两两到处挖人,而是转向考虑如何协同推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外国专家引智体系;如何建立一套适用于外国专家的工作安排及考核评聘体系;如何加强学院国际化环境建设,培育留得住人的国际化土壤,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如何从开展基础性、浅层次功能型的国际交流活动到综合性、深入协同型合作等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促进学院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培养出国际水平大家。为适应国际化建设发展需要,民航学院正在建设国际视频会议室,提高沟通交流效率。基于与国际顶尖高校合作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的成功尝试,民航学院今后将重点建立三大平台:一是国际学术平台,与海外学术机构联盟,强化基础性和前瞻性问题研究,提高学院学术水平,打造国际学术交流环境;二是国际技术平台,与国际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国际民航组织合作,重点突破行业内重大关键技术,集中解决业内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民航行业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三是国际教育平台,探索人才成长规律,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的满足民航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人才。

 “国际化可以量化,可以定出指标,但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国际化,这是更核心的内容。学院将借校内综合改革的东风,充分吸纳国际名校办学经验,使学院的管理模式和机制体制也融入一流大学因素。我希望我们学院每个老师都有国际化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国际化工作新局面。”党委书记倪晓众对于未来信心满满,期待和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全院师生营造和谐奋进的干事氛围,建立便于人才快速引进、快速成长的制度环境,形成具有民航特色的国际学术和管理文化,真正发挥二级学院在我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完)

 

版权所有@20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飞行学院-民航工程系